说起杜富国这个人创高网,估计大多数人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那句“你退后,让我来”。
这不是电影台词,而是2018年10月11日在云南麻栗坡边境雷场真实发生的事儿。他当时作为作业组组长,发现一枚加重手榴弹有问题,马上让战友退开,自己上前处理,结果爆炸直接让他失去了双手和双眼。
1991年12月3日杜富国出生在贵州遵义湄潭县一个普通农村家庭,从小听着父亲讲长征故事长大,家里四个孩子,他是老大,初中毕业后学过修车,但总觉得日子太平淡。2010年12月,他19岁那年报名入伍,去了南部战区陆军某部,从新兵开始一步步干起来。
入伍后没几年,他就转成专业兵,2015年6月部队组建扫雷大队,他主动申请加入,从基础训练抓起,学探雷、拆雷啥的,三年来进出雷场一千多次,排除爆炸物两千四百多枚。
这活儿风险大,边境遗留的地雷多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两山轮战留下的,杜富国干得踏实,2017年还荣立三等功。负伤后,他没退缩,部队和地方一起给他最好的治疗,截肢、植皮、康复训练,一套下来花了四年多时间。
展开剩余86%2019年,他获“感动中国”人物、“时代楷模”,同年7月31日,中央宣传部授予“排雷英雄战士”称号,2020年9月又拿下“八一勋章”。 这些荣誉不是白来的,搁谁身上都够吹一辈子,但杜富国低调,继续往前走。2022年7月27日,他正式重返扫雷大队,当义务讲师,还成了南部战区陆军微信公众号的播音员。
到2024年8月,破格晋升二级军士长,服役十四年了,现在还在部队干着宣讲和播音工作。2025年7月19日,他去武警上海总队机动第二支队做“与英雄同行”主题活动,分享扫雷经历;近期又参加陆军抗战故事巡回宣讲,听完老兵事迹后挺受触动。
杜富国这人,骨子里有股子倔劲儿,从没提过转业或退役的事儿,一直选择留在部队。这也引出个话题:像他这样的英雄战士,退役安置有五种方式,到底哪种最合适?
军人退役安置这五种路子,各有各的门道退役军人安置政策是国家大事儿,早几年军改后越发完善,《退役军人保障法》和《退役军人安置条例》都明确了方向,核心就是让军人脱下军装后生活有保障、工作有出路。
简单说,针对军士和士兵,主要有五种方式:退休、病残退役、逐月领取退役金、转业、自主就业。这些不是随便选,得看服役年限、军衔、身体状况和个人意愿。
拿杜富国来说,他是二级军士长,入伍2010年12月,负伤后继续服役,现在军龄十四年多,伤残级别高,荣誉多,这些因素都得掂量进去。
先说退休这路子。政策规定,军龄满三十年就能选退休,享受养老金、医疗全覆盖,还能带家属。 杜富国从2010年入伍算起,到满三十年还得等十来年,现在部队待遇好,高级军士工资基数高,2021年数据二级军士长四年期就过万。
他两次提前晋衔,未来再努努力,能到最高一级军士长,退休金水涨船高。搁普通人,这是个稳当选择,尤其对杜富国这种在部队根深蒂固的,熟悉环境,战友圈子在,干宣讲工作正合适创高网,不用从头适应地方节奏。
再看病残退役。杜富国伤得重,双目失明双手截肢,残级肯定是一级,政策倾斜大,津贴高,还包括护理费、假肢维护啥的。 负伤后他享受医疗优待,2022年重庆地方政府还给他家分了180平安置房,全免物业水电,子女教育也优惠。
病退的好处是压力小,不用上班,专心家庭和康复,但对杜富国来说,这有点浪费。他现在用假肢适应得不错,每天播音、宣讲,精力充沛,病退等于提前闲下来,不太匹配他的状态。政策虽好,但得看人用。
第三种,逐月领取退役金。这是个军改后的新调整,针对军士长满一定年限,计发基数按衔级算,固定收入,还能再就业。 杜富国现衔够格,2021年基数万元起步,旱涝保收,参加地方社保,医疗养老无缝接轨。
不少军士选这个,灵活,能一边领钱一边干点事儿。但对杜富国,风险在适应地方。他盲人状态下,出行靠辅助,宣讲虽能继续,但部队资源没了,协调起来费劲。政策是好事儿,但得有后路。
转业这事儿,听着高大上,其实是移交地方机关。军官多选这个,军士也行,尤其是荣立一等功的,加分多,安置岗位优。 杜富国有“八一勋章”、一等功,搁哪儿都吃香,能去教育或行政单位,工资稳定,还能积累人脉。
好处是换个环境,履历丰富,但坏处明显:从军营到办公室,节奏慢了,文件堆里转悠,对他这种行动不便的,初期适应难。2022年转业数据,英雄类安置成功率高,但杜富国没选,估计是觉得部队更自在。
最后,自主就业。一次性买断金,自个儿找活儿干,适合有门路或经商脑子的。 政策支持培训、创业贷款,但对杜富国不合适。
他没商业背景,地方盲人岗位少,英雄光环虽亮,但不等于饭碗。选这个,风险大,容易掉坑。不少老兵分享,自主就业得有备无患,他这种情况下,稳扎稳打更好。
这五种方式,各有侧重,国家政策越来越人性化,军改后军人地位高,社会尊崇度上去了。 但选哪个,得结合个人实际,杜富国的情况特殊,伤残加荣誉,选项多,但也得避坑。
杜富国为啥选择部队这条老路杜富国到现在没退役,选择继续服役,这不是一时兴起,而是深思熟虑。入伍十五年,他从边防连队到扫雷大队,部队就是家,战友情深,干啥都顺手。负伤后,康复期他没闲着,装假肢、学盲文、练语音,2020年8月就当上军队广播《南陆之声》播音员。
2022年归队后,当讲师,宣讲三十多场,从北大到部队,分享雷场心得。2024年6月,他的报告文学《你退后,让我来》出版,记录成长故事。 这些活儿,正好发挥他的优势,不用从零起步。
对比五种方式,继续服役等于是奔着退休去的。政策上,高级军士退休保障全,养老金随工龄涨,医疗直通军医院。 杜富国现在二级军士长,距离满三十年不远,期间还能晋一级,待遇翻番。病退虽诱人,津贴高,但等于切断部队联系,他现在干得起劲儿,选病退有点早退的意思。
逐月领金灵活,可他再就业也得靠地方,部队的平台没了,影响力打折。转业听着好,岗位稳,但地方机关文山会海,对盲人战士,操作起来吃力。自主就业更别提,英雄不等于生意人,容易水土不服。
老兵们聊起这个,常说部队是铁饭碗,地方虽自由,但保障没那么铁。杜富国家在贵州,部队家属政策好,孩子上学、妻子工作都解决。 他妻子王晓蓉是护士,家庭稳定,继续服役等于全家受益。2025年3月,全军春季新兵运输启动,他还在车站偶遇新兵,鼓励他们。
这不光是个人选择,还在传帮带,精神旗帜得立稳。政策导向也支持,退役保障法强调综合施策,伤残军人移交安置,但像杜富国这种自愿留队的,国家乐见。 说白了,英雄不是摆设,得有事儿干,他留在部队,正好把扫雷精神传下去。
当然,继续服役也有挑战。军营纪律严,宣讲排满,体能分配得讲究。 但杜富国适应力强,假肢用熟了,盲人模式下跑步机上也能达标。相比地方的未知数,部队的资源链条完整,医疗、培训一应俱全。
网友讨论多,有人觉得转业能多接触社会,但多数赞成留队,理由简单:尊重和保障双全。 杜富国自己也没多说,就用行动证明,2025年听抗战故事后,他决定多讲这些老兵事儿,融入宣讲。 这劲头儿,搁哪儿都行,但部队最配。
安置方式的背后是国家对军人的长效关怀。军改后,政策从刚性安置转向柔性选择,退役金并轨社保,优待卡全国通用。 对杜富国这种一级伤残,额外倾斜明显,住房、教育、就业全覆盖。
但选错路,容易后悔。退休稳,适合根在部队的;病退松,针对重伤的;逐月金活,军士长首选;转业广,荣誉加持;自主险,得有本钱。五种里,没绝对好坏,得对号入座。
长远看,杜富国留队不光为自己,还给后来人树榜样。扫雷任务还在继续,新兵需要这种精神食粮。他现在播音、宣讲,影响力大,退休后还能当顾问。
安置政策越完善,军人越安心,杜富国就是活例子。说到底,哪种方式适合,得看实际,别跟风。像他这样,退休最靠谱,保障足,价值在。
发布于:河南省道正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